尼伯特颱風

尼伯特颱風 16時

圖一:7月6日16時0分尼伯特颱風衛星雲圖(中央氣象局)

自2015年12月15日茉莉颱風消失,到2016年7月3日尼伯特颱風生成,西北太平洋共有2012天的沒有颱風,打破1998年198天颱風空窗期的紀錄,但是1998年7月9日才有一號颱風生成的紀錄仍然沒被打破,2016年排名第二,而1973年7月2日才有一號颱風生成,被擠下成為第三名。1973年、1998年與2016年的西北太平洋氣候環境有一共通點,就是都受到聖嬰現象影響,西北太平洋高氣壓下沉氣流強烈,不易形成熱帶擾動。

7月2日

  • 時間:11時
  • 性質:熱帶性低氣壓
  • 位置:北緯7.5度,東經144.5度(關島南方海面)
  • 中心氣壓:1006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中心近似滯留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

7月3日

  • 時間:8時
  • 性質:輕度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8.9度,東經145.2度(關島南方500公里、鵝鑾鼻東南東方3010公里之海面上)
  • 中心氣壓:998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21轉32公里速度,向北北西轉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18公尺(即每小時65公里),相當於8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25公尺(即每小時90公里) ,相當於10級風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80公里。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

7月4日

  • 時間:14時
  • 性質:輕度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12.7度,東經140.8度(鵝鑾鼻東南東方2380公里、關島西方440公里之海面上)
  • 中心氣壓:995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每小時28轉32公里速度,向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20公尺(即每小時72公里),相當於8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28公尺(即每小時101公里),相當於10級風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

7月5日

  • 時間:14時
  • 性質:中度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16.2度,東經135度(在關島西北西方1110公里、鵝鑾鼻東南東方1630公里之海面上 )
  • 中心氣壓:955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每小時30公里速度,向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40公尺(即每小時144公里),相當於13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50公尺(即每小時180公里),相當於15級風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18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
7月6日

  • 警報:海上颱風警報第1報
  • 時間:14時
  • 性質:強烈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 19.4 度,東經 128.4 度(即在花蓮的東南方約 870 公里之海面上 )
  • 中心氣壓:910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32轉22公里速度,向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55公尺(約每小時198公里),相當於16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68公尺(約每小時245公里),相當於17級風以上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20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
中央氣象局(本颱風最大強度)

  • 警報: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第1報
  • 時間:20時
  • 性質:強烈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20.1度,東經127.0度(即在花蓮的東南方約700公里之海面上)
  • 中心氣壓:905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28轉20公里速度,向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58公尺(約每小時209公里),相當於17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73公尺(約每小時263公里),相當於17級風以上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20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
日本氣象廳(本颱風最大強度)

  • 性質:猛烈
  • 位置:北緯19.8度,東経 127.7度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30公里速度往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氣壓:900百帕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60公尺(115節)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 每秒85公尺(165節)
  • 每秒25公尺以上的暴風圈:半徑170公里(90海里)
  • 每秒15公尺以上的強風圈:北東側 500公里(270海里)、南西側 330公里(180海里)

7月7日

  • 警報:海上陸上颱風警報
  • 時間:14時30分
  • 性質:強烈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 21.6 度,東經 123.4 度(即在花蓮的東南方約 320 公里之海面上)
  • 中心氣壓:910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18轉13公里速度,向西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55公尺(約每小時198公里),相當於16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68公尺(約每小時245公里),相當於 17 級風以上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20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  • 最大陣風:蘭嶼12級
  • 最高雨量:

7月8日

  • 警報:海上陸上颱風警報
  • 時間:14時30分
  • 性質:中度颱風
  • 位置:北緯 23.2 度,東經 120.1 度(即在臺南的北北西方約 20 公里之處)
  • 中心氣壓:945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12公里速度,向西北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 43 公尺(約每小時 155 公里),相當於 14 級風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 53 公尺(約每小時 191 公里),相當於 16 級風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200公里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80公里
  • 最大陣風:蘭嶼17級以上
  • 最高雨量:花蓮縣六十石山554毫米

7月9日

  • 警報:解除颱風警報
  • 時間:14時30分
  • 性質:熱帶性低氣壓
  • 位置:北緯24.7度,東經118.6度(即在金門的東北方約30公里之處)
  • 中心氣壓:996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以每小時12公里速度,向西北轉北北西進行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每秒15公尺(約每小時54公里),相當於7級風。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每秒23公尺(約每小時83公里),相當於9級風。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
  • 最大陣風:蘭嶼17級以上
  • 最高雨量:花蓮縣六十石山640毫米

7月10號

  • 警報:
  • 時間:14時
  • 性質:熱帶性低氣壓
  • 位置:北緯26.5度,東經116.5度(即在江西)
  • 中心氣壓:998百帕
  • 行徑方向:中心近似滯留
  •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:
  • 瞬間最大陣風:
  • 七級暴風半徑:
  • 十級暴風半徑:
  • 最大陣風:
  • 最高雨量:

鳳山線形(原鳳山斷層)

2016-04-20 22.41.18

圖一:鳳山線形水彩畫:地平線遠端深綠山林為褶曲崖,高8公尺;淺綠為褶曲崖東側的沖積層草原,再東側道路為鳳林公路。

DSC03845

圖二:鳳山線形原始照片

《狀態》

西元2010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告:

  • 線形。
  • 西元2010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將鳳山斷層從活動斷層目錄中移除。
  • 地形:北段大寮以北至鳥松,崖高1~3公尺,西高東低,確實度I級(撓曲崖)。中段大寮至鳳山水庫東側,崖高8公尺,西高東低(撓曲崖),確實度I級。南段鳳山水庫東側以南,為撓曲崖,確實度II級(無明顯之地形基準)。
  • 地質:丘陵為更新世大社層,鳳山背斜所在地,鳳山水庫以南有石灰岩,丘陵四周為沖積層。
  • 鑽探:未見斷層剪切構造。鑽探岩層呈現近乎水平,無構造擾動現象,無法明確指出斷層位置。
  • 活動監測:鳳山線形呈現鎖定狀態。證據:鳳山線形至潮州斷層(範圍:高雄旗津外海至台東卑南山區),時距1995年至2006年,監測走向為E-W。垂直斷層走向速度由49.8mm/yr向東提升至53.7mm/yr,水平斷層走向速度-22.1mm/yr由提升至-2.4mm/yr。通過鳳山線形的速度分量:平行斷層走向分量4.2mm/yr,垂直斷層走向分量2.1mm/yr,高程方向沉陷量:5.2mm/yr,跨線性相對運動量不大。

西元2014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:

  • 斷層。
  • 西元2014年研究報告
  • 活動監測:左移為為主的滑移斷層。北段為鎖定斷層,擠壓;中南段為潛移斷層,伸張。傾角50度,深約7至13公里。

《地理景觀》

撓曲崖

《活動斷層監測工具》

1.衛星有ALOS、ERS-1/2、ENVISAT等。

2.地面測站有

  • GPS測點:定期測量測站高程與位移(2014地調所有932座)
  • GPS連續觀測站(2014地調所有77座):連續測量測站高程與位移。
  • 跨斷層水準測線(2014地調所共鋪設1077公里):精密連續測量測站高程、位移與重力的微量變化,讀數刻度非常高。
  • 井下應變儀:測量十億分之一的地面變化,可以測到地表受太陽與月亮影響的地潮。
  • 地球化學觀測站:測量土壤氣體變化。

3.座標系統:TWD97。